曾与一位中医文化学者交流,他提出一个精妙的观点:将健康比作一座城寨。这座城寨不仅要抵御风暑湿燥寒等外邪的侵袭,还要应对内在气血不足、脏腑虚弱引发的“内乱”。
为了守护健康这座城寨,既需要如“攻城拔寨的将军”般的力量,偶尔清除外邪;也需要一位“守城之官”,安定后方,实现内外协调。这一比喻,以朴素易懂的语言,道出了养生的本质。
养生,本质上就是提升自身正气,抵御外邪,同时安顿脏腑,平息“内乱”。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人,我由此联想到一种与人参齐名的养生佳品——黄芪。它虽价格低廉,却堪称“补养之长”,是健康的“守城之官”,具有充盛气血、元气,益肺补肺,振兴脾胃,养筋骨,减糖等六大益处,是保障健康的基础。
黄芪按植物品种可分为蒙黄芪、膜荚黄芪,二者养生功效相同,无需刻意区分。此外,还有木黄芪、岩黄芪、梭果黄芪、多花黄芪等,这类黄芪养益之力较弱,可另作他用,需加以辨别。
在古代本草典籍中,对黄芪的美誉众多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命名为“戴参”,认为其与人参齐名;《本草纲目》中,李时珍称黄芪为“补养之长”;《理虚元鉴》则将养生比作用兵,认为人参是“攻城之将”,黄芪是保障健康的“守城之官”,二者各有所长。
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有一句话:“急则缓之必以甘,不足者补之必以温,而充虚塞空,则黄芪尤有专长也。”此言精辟地概括了黄芪的养生功效。《启源》一书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黄芪的本质:“其用有五,补虚不足,一也;益元气,二也;去肌热,三也;疮疡除脓定痛,四也;壮脾胃,五也。”当然,受限于当时的认知,书中未能提及黄芪的诸多益处。
时至今日,在总结前人成果并经科学论证后,我们认为黄芪的主要养生益处在于“补气升阳,益气固表,行滞通痹”。这一表述较为笼统,下面我将从实际应用方法出发,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。
一、健脾养胃
黄芪四气属温,五味属甘,归脾经,善于补益脾气、升举中阳。这里的“中”,指的就是脾胃。脾胃居于中焦,在功能上处于五脏之中心,故有此说。《本草正义》记载:“中气不振,脾之虚弱,清气下陷者最宜。”
脾气虚弱:若脾气虚弱,脾胃运化功能减弱,会出现饭量变小、腹胀、大便不成形甚至稀薄、乏力易疲劳、脸色发黄等亚健康症状。症状较轻者,可单用黄芪;症状稍明显者,可用黄芪与党参搭配。若脾胃虚弱以大便稀薄不成形为主要表现,可用黄芪与白术一起泡水喝。若还伴有肠鸣、大便急但量少、小便发黄等症状,可用黄芪与柴胡、当归、益智仁同用,以达到健脾止泻、调气调血的目的。
脾胃湿气偏多:若脾胃不健且湿气偏多,会出现身体酸重、懒散等症状。此时,可用黄芪与人参、白术、羌活、独活、泽泻搭配,起到补脾益胃、升阳除湿的作用。
脾胃虚寒:脾胃虚寒也是因脾胃不能健运,导致寒气内生。此时,可用黄芪温中补虚,桂枝发散寒气。
此外,气的生成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,肺、肾虽也有参与,但远不及脾胃。脾胃有“气血生化之源”之称,若脾胃虚弱则气不足,且脾胃能引导清阳之气上升。若脾气虚弱,清阳之气不能很好地上升,就会出现“中气下陷”,主要表现为脏器下垂。此时,常用的养生方法是“补中益气”,此方出自《脾胃论》,由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升麻、柴胡等组成。古籍中提到党参可代替人参,因此现代多不用人参而用党参,但我认为应根据个人体质来定,有些人还是按照原方使用为宜。
二、补肺气
黄芪不仅归脾经,还归肺经,能补肺气,适用于肺气不足引发的亚健康症状。
日久喘嗽:若因肺气虚弱导致日久喘嗽,表现为气短易疲劳、咳而有痰,可用黄芪与紫菀、款冬花、杏仁搭配,以益气化痰定喘嗽。
脾肺两虚:若脾肺两虚,表现为咳喘、气短、痰多且清稀色白、易疲劳、懒言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薄等症状,可用黄芪与党参、茯苓、紫菀、陈皮煮水喝。
脾肺虚弱且平日虚弱:若脾肺虚弱且平日就体质虚弱,表现为精神倦怠、食欲不振、白天易出虚汗、易感受风寒或风热等症状,可用黄芪与党参、白术、龙眼肉搭配,以补脾益肺、固表、养心安神。
三、止虚汗
出虚汗属于“卫表不固”。白天阳气在外、阴气在内,阳气不足则易白天出虚汗,称为“自汗”;晚上睡觉后阴气在外、阳气在内,阴气不足则睡着后出汗多,睡醒即止,称为“盗汗”。
自汗:自汗有多种情况。若因脾肺气虚、卫表不固导致津液外泄,常见于自汗,尤其是活动后更多,还伴有气短、易疲劳、不耐风寒等症状,可用黄芪与麻黄根、浮小麦、牡蛎搭配,以益气敛汗固表。若自汗者还怕风、易感受风寒或风热等表邪,可用黄芪、白术、防风搭配。若因阳气不足而自汗,表现为汗出不止、精神和身体都很倦怠,可用蜜灸过的黄芪与炮附子搭配,以升阳。但此法较难掌控,因为附子毒性较大,且通常附子与黄芪等份使用,少则无益,多则毒性太大,需掌握好度。
盗汗:若夜里睡着后出虚汗,属于血不足、虚火内生、阴不能敛藏,可用黄芪与当归、生地黄、黄柏一起煮水喝,以滋阴降火、固表止汗;若因虚热而盗汗,可用黄芪与煅牡蛎、生地黄搭配。
四、益气养血
黄芪尤其善于补气,且能健脾胃,而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。气能生血、行血、统血,所以用黄芪养生可以补气养血。一般来说,气血不足往往是两者都不足,也可能某一者更偏弱。
气血两虚:若气血两虚,表现为脸色黄、头晕、易疲劳、乏力、少气、懒言、自汗、睡眠不好、心悸等症状,可用黄芪与当归搭配,以益气养血。
心脾两虚:若因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,除上述症状外,最明显的特点是心悸、睡眠不好、容易忘事、饭量小且大便稀薄,可用黄芪与人参、白术、当归、熟地黄搭配,既益气补血,又健脾养心。
气血不足伴耳鸣:若气血均不足且伴有耳内鸣响,可用黄芪与人参、肉桂、熟地黄、当归搭配,以益气补血、温阳通窍。
五、强筋健骨
筋骨的亚健康在民间常被称为风湿,在中医文化中称为“痹”,由内外两种因素导致。外因是感受风寒湿或热等邪气,内因是气血对筋骨、经络的濡养不足。虽然大部分关节痹症都有这两种因素,但也有偏于某一方面的情况。黄芪尤其适合因气血不足、血行不畅导致的关节亚健康,正如《本草汇言》提到:“贼风之痹,偏中血脉,而手足不随者,黄芪可以荣养筋骨。”
气血不足型关节亚健康:若因气血不足、血行不畅导致关节亚健康,以麻木为主要特点,可用黄芪与桂枝、芍药、生姜、大枣搭配,以温经和络、养血通痹。
风寒湿偏重型痹症:若风寒湿偏重的“痹”伴有麻木症状,可用黄芪与羌活、姜黄、当归搭配;若麻木较甚,甚至感觉麻木之处不是自己的,需加大力度,用黄芪与防风、牛膝,再加以毒攻毒的附子。
六、减糖
黄芪的另一个特点是补气生津液,适合糖分偏高的人养生。有人认为糖分偏高是现代才发现的亚健康问题,古人并不了解,其实早在古代,人们就已了解这种亚健康,并将其命名为“消渴”。
不明显消渴:若因气与津液均不足但表现不明显的消渴,可单用黄芪熬制后食用。
气津两伤型消渴:若因气、津液两伤,以喝水很多为主要特点的消渴,可用黄芪与麦冬、生地黄、芍药搭配,以达到益气生津止渴的目的,此方出自孙思邈之手。
气虚胃燥型消渴:若因气虚而无力推动津液、胃燥而消耗津液的消渴,表现为口渴喜欢喝水、小便次数多,可用黄芪与山药、知母、五味子搭配,以益气生津、润燥止渴。
此外,消渴之人有一个特点,即皮肤破损后较难愈合。若消渴之人疮疡日久不愈,可用黄芪与山茱萸、生地黄、山药一起煮水喝。
黄芪虽是养生的好东西,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它养生。因其益气养血、固表的特点,风寒或风热等表邪正盛之时、气滞之人、湿气重而阻碍气机之人、宿食停留而日久积聚之人、阴虚阳亢之人、疮疡初起之人以及热毒内盛之人,都不适合用黄芪养生。
即使适合用黄芪养生的人,也不能过量使用。因为若没有特殊情况,补气过猛会导致头晕、憋闷、睡眠不好。所以,养生时黄芪的用量以9至30克为宜,选择适合自己的量很重要。另外,补气最好选择蜜灸黄芪,其他用途则选择生黄芪。
黄芪作为健康的“守城之官”,能够提升气血,包括抵御外邪的卫气、健康之根本的元气等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养生理念,而用黄芪养生就是滋养正气,从而保障健康。
联美配资-投股票用什么软件-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